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好的器樂作品需要好的演奏家來呈現 = 好的數位音樂作品需要好的音色庫與精細的後製

許多初學作曲、或想學作曲的人,往往不知道選擇好的演奏家來發表自己作品的重要性。實際上,在學術音樂界,一場音樂會中,從演奏家的分配,往往可以看出這些參與作品發表的作曲家們的在音樂會籌辦單位眼中的身份與地位,有權有勢的作曲家,被分配到的演奏家一定是專業度較高的演奏家,學生輩的作曲家,則往往分配到專業度較差的演奏家。在數位音樂的領域中,則比較沒有這種「政治性」的考量,人人可以善選好的音色庫、並且做合適的樂器表情微調。然而,許多初學作曲者,卻往往不瞭解好的演奏家、好的音色庫與後製的重要性,而導致自己的作品難以完美呈現。

初學作曲的考生、國內外學校的申請者往往以為作品用樂譜寫出來就是完成了,其實還有一個作品「呈現」的過程是一直被人忽略。好的演家與高品質的錄音,絕對會大幅的提升評審、聽者對這個作品的評價。假如某個作曲者每次都貪便宜,使用不專業的演奏家,則由於聽的人實際上只聽音樂最後呈現的樣貌,就會覺得這個作曲家的作品不好;假如作曲者的作品原本只有普通的水平,但找了非常專業的演奏家,經過了演奏家的進一步的詮釋,這個作品則往往會產生新的生命力,作曲家則相對也沾光。然而專業的演奏家,費用非常行貴,也因此學生在申請國外電影配樂的學校時,校方對於需要演奏家較少的室內樂才要求要有錄音,而管弦樂編制的曲子,則可以使用數位音樂代替演奏錄音。然而,重點就在這個數位音樂的後製過程,往往是考生、學校申請者所忽略的。數位音樂後製的過程、後製所需要的工具非常重要,且也分成許多不同的等級,就作曲家而言,要後製一首數位管弦樂,等於是自己要扮演整個管弦樂的「指揮」一般,且也同時扮演每個數位樂器的「演奏者」,每個聲音的消長、張力的輪廓、整體的音量平衡,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處理,因此作曲者若本身的音樂能力不足、對樂器的瞭解不深、本身的音樂性的相關訓練淺薄,則在這種後製的過程中,就無法妥善處理這些細節,而導致音樂作品難以展現專業度。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一直告誡來 Learnmusic 學習的音樂創作之考生、欲申請國外學校的同學們,絕對需要預留一段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器樂錄音與作品後製。簡言之,器樂作品的錄音要找專業的演奏者、且要經過足夠的練習,若能分軌錄音,經過合適的後製更佳;數位音樂則要使用專業的音色庫,要配合師資的指導,做很多音樂表情的微調(包含音量、音色、音樂的呼吸開闔、張力輪廓的強化、空間感的處理等等)。

然而,根據過去筆者的教學經驗,學生往往拖到最後幾天才要開始做這些錄音、後製的工作,其實是非常不智的,因為作品寫得這麼辛苦,卻敗在呈現方式不佳,是非常冤枉的。申請國外電影配樂、或參與國內數位音樂碩士班、大學部的作品審查、面試,考生或申請者的人數有可能非常多,評審們通常不太有時間慢慢細看每位考生的樂譜,而往往僅在面試的過程中,花個三、五分鐘聽作品的樣貌,聽覺上的呈現自然是最為重要。許多學生往往不相信一個作品樂譜完成後,若用數位音色庫來實踐,還要花費一兩個月的微調,包括音色庫的選用、軟體的準備與熟悉、老師每週一小時協助、學生自己的修改時間,就專業度不足的學生而言,尤其是管弦樂的後製,其實是一項頗為龐大的工程(有些玩過數位音樂的學生告訴我說他的數位音樂作品只需要兩週就能完成,後製只要把 MIDI 「直接」輸出成聲音檔即可。然而,這絕對是對數位音樂認識不深的人,才會這樣誤解後製過程的複雜度與專業度性的需求,或者說這種品質在二十年前可能還可以,但在現在這種數位音樂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品質上的要求完全不符合現代的專業水準,很容易就被別人比下去)。找演奏家錄音也是一樣,演奏家必須至少在一個月前拿到樂譜,他們才有辦法排出合適的時間進行合奏練習,通常一個合奏的曲子,兩次的合奏練習,第三次到錄音室錄音,這樣的時間是必要的。

筆者每次到了考季,常為了同情學生們努力僅差最後的包裝,只好在上課之外的時間,又義務幫忙一些學生處理一部分後製的工作,昨日也是類似的狀況,又忙到半夜三點多,因為隔天必須交件!去年也是如此,幾次學生的考試以及申請學校截止日之前都忙到深夜幫忙學生做一部份的後製。前兩年,有一次甚至義務陪一位考碩班卻沒有足夠軟硬體的學生,在筆者的工作室,共同處理作品備審資料忙到半夜兩點多,來趕隔日必須交件的作品資料,天氣太冷又太餓,還順便煮韓國人參雞湯給學生,現在想起來可說是服務到家。然而,這些並非是老師的職責,而是學生們自己應該提前準備好的,該有軟硬體投資也是必要的。雖然筆者對於一些有才氣、或者非常認真的長期學員,往往會再最後關頭幫忙施些援手,但如果學生們可以按部就班學習與準備考試,把每個步驟鉅細靡遺的學好、做到最好,才是整個 Learnmusic 音樂創作相關課程的安排上,最重要的教學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