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學習應用音樂創作的迷思

許多想要學習應用音樂創作的人往往有許多錯誤的觀念,導致學習方向錯誤,花了時間與金錢卻是事倍功半,以下列出幾項常見的迷思:

1. 誤以為學應用音樂創作最重要的就是電腦技術、硬體操作的技術。事實上,軟硬體操作的技術是最容易學習的一環,買了機器、看了手冊、看了 youtube 教學影片就能自學。市面上也有許多數位音樂軟硬體的相關書籍可作為學習資源。再者,軟硬體技術更新日新月異,個人電腦的普及也使得要建議自己的數位音樂工作站更加容易,就音樂創作的學習順序而言,軟硬體技術絕對是最後一環才需要學到的東西,越晚學習,學到的技術反而越新

2. 誤以為應用音樂創作不需要學習樂理,只需要靠直覺來創作。事實上,靠直覺來創作常常只是把以前聽過的音樂片段拿來拼湊而不自知。作曲學習者應該非常瞭解每一種作曲技巧、和聲進行所能帶來的心理感受,才能快速針對客戶的需求去設計合適的和聲。另外,簡易的和聲知識只能應付一部份的商業需求,對於音樂創作能力將造成很大的侷限。

3. 誤以為爵士和聲比傳統和聲更為重要,事實上爵士和聲大部分的理論是擷取傳統和聲學的理論而發展,至於爵士中獨有的部分,卻偏向放棄「不諧和解決到諧和」的音樂表情,導致純粹的爵士音樂只能固定用在某種場合或氛圍,沒辦法刻畫深刻的情感,在商業音樂的應用上也很有限。商業音樂中,許多大量使用七和弦、九和弦的音樂,搭配了輕快的節奏或搖擺的節奏,聽起雷同爵士音樂氛圍的作品,實際上並不需仰賴爵士樂理,而只是傳統的和聲理論之延伸應用而已,亦即並不需要再特別去學習一套爵士和聲理論。

4. 誤以為樂理的學習,只要把樂理書看懂就好。實際上,看懂樂理書跟學到樂理應用的能力是兩回事。專業的作曲家基本能力之一,是熟悉和聲的法則與各種相關的作曲技巧,並且能運用這些法則與技巧,立即在鍵盤上即興,數位音樂的作曲家尤其需要這種即興能力,因為如此才能節省時間成本,以極高的效率完成客戶的委託,即興的內容也不會只限於一套固定的公式,而是有各種的變化。

5. 誤以為學習作曲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學習各種「風格」的作品,實際上,作曲課程學習的重點應該是關於和聲、曲式、句法結構、材料發展上的各種思考,而非特定風格元素的學習,音樂的風格是無窮無盡的,因此重要的是作曲家分析音樂元素的能力,有了分析能力,任何風格都能夠透過分析與模仿,達到創作的目的與客戶的要求

6. 誤以為學習應用音樂創作不用會樂器。事實上,許多時候,創作過程仍會仰賴在樂器上做測試,結合音樂理論與鍵盤測試,更易達到合適的和聲設計,例如一些電影配樂中,有些複雜的半音和聲,實際上是作曲家同時憑藉樂理能力及鍵盤樂器上的實驗而來,實驗的重點不僅是縱向音響、和聲進行、也關乎橫向橫向線條的流暢性。因此不會鍵盤樂器的人,在進階樂理與創作的學習上常會受到侷限。

7. 看到一些未受過正統音樂訓練卻能成名、成功的作曲家,就誤以為人人都能有自學創作的能力。實際上,成功者的背後許多努力、特殊的學習機緣、成長環境、個人音樂天賦、個人的特殊人脈關係等,都是外人無法完全瞭解的。因此別人自學能成功並不代表自己也能自學成功;別人能靠幾招固定的和弦公式寫出一堆炙手可熱的流行歌,並不代表自己會了這幾套和聲公式就可以成為暢銷歌曲的作曲家,因為套招的、陳腔濫調的相同而簡易的和聲進行,並無法為作曲家建立個人音樂風格特色,也無法為作曲家帶來更多創新音樂想法,如果你的音樂中的和聲跟大多數商用音樂作曲家一模一樣、或有高度相似性,若無特殊機緣,仍然很難出頭。音樂的學習往往由於過於抽象、變化多端,沒人引導進行學習、沒有系統化學習和聲理論,學習的過程以及所需的時間就會拖得非常久,然而人生能專心學習的時光有限,如果到了工作的年齡(例如三、四十歲)還沒辦法達到中等水平的創作能力的,那麼往後要以作曲為生,機率就變得很小了。時間成本常常是學習者所忽略的,因此必須有縝密的時間規劃與學習計畫,才有成功的勝算。

8. 誤以為和聲學的學習只是練習寫「低音題」,或以為和聲學是一種沒有分「難度等級」的知識。事實上「低音題」只是基礎樂理考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跟作曲學習者所需要學會的「高音題」不同;和聲學依照深度與難度、應用上細節的多寡、譜例分析上的複雜度,也有很多種等級,因此有的和聲學的書只有薄薄一百頁,有的和聲學書籍卻有六百頁,主要的差別在於初階的和聲學書籍只講如何「不犯規」寫出低音題來應付考試,而不細節談論音樂「品質」的相關問題。和聲理論可淺可深,就好像鋼琴學習一樣,曲目有易有難,同樣都叫做「和聲學」的課程,內容往往大不相同。

9. 誤以為學了音樂理論,就自然會作曲了。事實上,音樂理論如和聲學、對位法等的能力,有如武俠片中所說的內功,作曲能力與創意則屬於武功的招式,兩者都必須透過一番學習,才能成為優秀的作曲家。被動地吸收理論可能仍不足引發學習者對於理論細節的警覺度,仍必須透過主動去進行創作、將理論付諸應用,才能讓學習者直接面對創作技巧上的問題,而透過師資的引導,則有助於讓學習者瞭解作曲上的盲點與瞭解更多非系統化的創作技巧。換句話說,系統化的音樂理論學習、以及非系統化的作曲學習,是同等重要。

10. 誤以為學習作曲相關理論,只要每週上課,上課前花個幾小時寫寫作業就可以真正學得作曲的功夫。實際上,作曲相關理論的初學者跟演奏專業一樣都需要天天練習,如此才能保持專業者對於所學專業之警覺度,才能讓自己的技能持續而穩定地進步。(等到作曲技巧與理論的能力都很純熟後,作曲者的確可以比演奏者少練習一些時間,而仍然保有一定的能力)

11. 誤以為有效率的應用音樂學習,也可以將「作曲」、「電腦軟體」、「樂理」分開學,每個科目各自尋求不同的學習管道,找最便宜便利的資源,就能夠達到學習目的。許多家長或學生為了省錢、或貪交通便利,於是找了作曲主修或應用音樂主修的大學畢業生學作曲、樂理,再找個網路影片或軟體手冊學軟體操作,以為這樣就能快速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實際上,應用音樂創作若要有效率的學習,應該找能同時整合音樂理論、電腦軟體技術、作曲技巧的師資來學,但就國內的目前狀況而言,在師資的學擇上並不容易找到具有真正有應用音樂跨領域能力且音樂理論功力深厚的師資。一般而言,應用音樂系畢業的師資往往由於在學期間,學校課程規劃的問題使得其在音樂理論上的能力較為缺乏,所以她們通常不太樂意教授學生和聲學四部寫作的技術,因為她們的訓練在這個部分比較匱乏;理論作曲畢業的師資則也是由於在學期間,學校課程規劃的問題,使得其在電腦音樂的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往往會要應用音樂的考生自己去坊間學軟體操作,導致學習者無法有效的整合音樂創作的內容與所需的軟體技術,而只能學到某一個特定軟體操作上的皮毛;至於作曲技巧與方法的傳授,由於抽象性更高,即使作曲主修或應用音樂主修的碩士級師資,若未曾下過苦工摸索與深入研究創作技巧,一樣無法清楚掌握音樂創作與音樂創作教學的訣竅,應用音樂的考生若要在一、兩年內學得有效率,找這樣的老師則絕對無法在短期內提升作曲能力。事實上,音樂系的作曲主修課的上課方式就是讓學生自己先寫曲子,再來由老師依據自己的作曲經驗來修改,但這種上課方式對於音樂經驗匱乏的非科班初學者非常不利,因為音樂經驗不足的初學者原本就無分析音樂的能力、讀過譜例或演奏過的曲目也很少,便只能毫無頭緒的方式去寫很陽春的曲子讓老師修改,若是以升學考試為目的,由於準備期非常短暫,補教課程又不像學校音樂系可提供多種大班課來補足學生音樂經驗的不足,則這種上課方式絕對無法讓非科班考生在短期內進步,換句話說,此種放任學生自由創作再由師資修改的方式,只適合已經有豐富的音樂經驗以及一定的音樂分析能力的學生,並不適合音樂經驗較少、樂理能力不佳的非科班生進行有效學習。

12. 誤以為軟體的學習獨立於音樂創作的內容之外,是一種有效的應用音樂創作學習方式。軟體使用技巧之學習上,若只是學習基本操作或瞭解了手冊中記載的功能,而獨立於作品的內容之外的方式來學習,學習者最終還是只能學到基本的操作技巧,沒有辦法真正用軟體來完成一首專業的作品。例如不同風格的作品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音色庫或特殊工具,此種 Know-How 就絕非沒有豐富的業界經驗之師資所能傳授;又例如所有數位音樂的音色庫,都需要經過細微的參數調整才能模擬真實樂器,然而這種調整參數的能力也並非只是純粹軟體操作,而攸關使用者的高度音樂能力與美感經驗,這些修飾音色的技巧往往不會包含在坊間一般的音樂軟體教學的大班課程當中,乃由於教學者本身的音樂能力與美感經驗的不足之限制、或受制於音色庫的合法性的問題而無法公開教授相關技巧,因此通常並不會在一般坊間的數位音樂軟體教學中實踐,使得這些坊間音樂軟體操作的大班課充其量只能提供單一軟體的基本操作,而無法更深入整合各種專業音色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