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西方傳統和聲 v.s. 爵士和聲

「西方傳統和聲」系統為目前所有商用音樂、配樂中使用最廣的和聲系統,也是一般人聽起來最舒服的和聲系統,其進階的使用規則極其繁複,有許多細節皆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動人與否,同樣的和弦進行,若沒注意到聲部導進的原則,則給人的感受會差非常多。國內外的西洋音樂相關科系皆以西方傳統和聲系統為必修課程,通常演奏主修的人只需學皮毛、作曲主修的人則需要學許多細節,前者只需要訓練低音題(有數字低音或低音部,寫出其他三個聲部)、後者則要學習高音題(有高音部,寫出其他三個聲部),進階的學習則包括許多名曲的和聲分析、和聲與音樂結構、音樂句法之間的關係、功能和聲系統下的對位線條之設計、功能和聲骨架之下的和聲擴充(prolongation)、和弦的線性進行(linear progression) 等。沒有學過和聲的人,常以為這種和聲系統只是用在古典音樂,因而常會問:「以商業音樂為目的,是不是應該學習爵士和聲而非西方傳統和聲?」。我們可以先來瞭解一下兩者之區別與使用時機:

「爵士和聲」是一種針對特定風格而衍伸出來的和聲,其和聲進行的方式有許多地方與「西方傳統和聲」系統相似,例如都強調五度圈的關係,tritone substitution 的作法與增六和弦的用法相當、附屬和弦的用法也一樣,但「爵士和聲」有比較自由的縱向音響,例如四度堆疊的和弦、或三度持續往上堆疊至九、十一、十三和弦,而特別強調九度、十一度、十三度等堆疊的音響所產生的「不諧和」與現代感;「西方傳統和聲」則以三和弦、七和弦為主,並強調所有的不諧和的音程都需要解決,因此相對而言是比較強調「諧和」的聲響。再者,爵士和聲為一種調式和聲(modal harmony),通用的教學系統多半使用 chord scale 的理論,特定和弦搭配特定調式,較不強調不諧和解決至諧和音程所產生的音樂趣味,反而喜好不諧和的垂直音響。此外,且其調性常常是浮動的,短短的一首樂曲可能經過了好幾個調的 ii-V, 或 ii-V-I 的和弦進行,或加入各種變化音,不僅使得音響上聽起來更為不諧和,也使得調性更飄忽不定或調性不明;「西方傳統和聲」則是一種調性和聲 (tonal harmony),強調調中心可以被感受得到,所有短暫背離調中心的現象,只是為了反襯出調中心的強勢與主導地位,因此更容易運用調性和聲彼此間的關係來建構曲式。故這兩種和聲系統呈現出來的和聲效果與氛圍有非常大的區別。商用音樂百分之九十使用的都是來自「西方傳統和聲」,主要原因之一在於一般人的聽覺並不喜歡太多半音的變化,且一般人會聽覺上會期待這些旋律是可以被記憶的;爵士音樂則相反地強調不諧和聲響所帶來的新鮮感、快速變換調式與和聲、充滿半音進行、浮動的調區的現象,加上其以即興為主而在旋律的結構上常導致細緻度不足,因而導致旋律難以被記憶以及節奏的強烈風格化,而使其乍聽之下每一首作品都有極高的相似度,所營造的氛圍多半脫離不了「輕鬆自在」,但這種氛圍卻有一大半的成分來自節奏風格,而非和弦本身。以下便是爵士風格的範例:


爵士和聲範例


坊間有不少教授爵士和聲的課程,但多半是由爵士演奏家所開設的課程,講求表面的音符流動,但在音樂材料上卻鮮少提及統一性、連貫性的美學,迄今各種書籍也很少有豐富的音樂範例來配合和聲的說明與音樂分析,這些課程也鮮少提及和聲與句法結構的關係。此外其強調縱向音響,卻少談橫向的對位線條(因為爵士音樂並不講究對位線條)也使其層次感較少。再者,就音樂寫作技巧而言,「爵士和聲」理論通常強調即興、立即彈奏、特定風格的應用方式,使得多數的情況都以縱向的、和弦式的垂直音響之方式出現,在各種曲目的織度語彙上也相對而言較缺少變化,對於樂理或作曲初學者而言,有可能因此導致誤導而不自知。

另一個不適作曲初學者學習的原因在於現有的爵士和聲系統非常混亂,少部分系統化的內容仍是來自西方傳統和聲的基礎,其他則來自片面的、或個人化的音響使用方法,例如許多國外的學習者在用的 Mark Levine 的爵士樂理書,提到了 Phrygian Chords,其實純屬個人的音響風格,但使用上只是屬和弦的變化型,不明究理的人可能花很多功夫去記這個縱向音響,卻在實務創作上對於整體音樂形式或情感表達影響極為有限。再以 Mark Levine 對於爵士和聲的指引為例,學習者需要熟悉 14 種調式以上,且要能快速移調,每個調式都還有自己各自的 avoid note 必須避免作為該調式所對應的和弦之垂直音響中的音,然而傳統和聲只有大調跟小調(小調有三種音階),許多學習者就已經覺得很複雜了,更何況初學就去接觸 14 種調式呢?

初學編曲與音樂創作的人,學習此種過度風格化的和聲,很容易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垂直音響打轉,而得不到應用於實際音樂市場上的成效,也難以在短期內建立調性音樂的心靈能力。除此之外,此類音樂由於在聲部導進的處理上較為簡化,因此早已有「自動編曲軟體」可以快速製作各種類型的爵士音樂,只需要做一些細微的音色修改即可達成編曲或創作的目的,一首曲子大約半小時就可以完成,這意味著製作此種類型的音樂,編曲費用將會大幅壓低,因為只要會自動編曲軟體的人都能做出爵士音樂的相似的風格。目前卻沒有一套軟體可以自動編寫具有細緻的聲部導進的音樂或自動編寫管弦樂,因此要成為專業的作曲、配樂家,紮實的和聲與聲部導進的能力一點都不能少。簡言之,未來的趨勢中,只有不被科技輕易取代的配樂技術,才能在市場上存活。能靠素材拼貼、或自動編曲軟體、或版權音樂剪輯軟體所能做出的音樂風格,都不是配樂家學習創作的方向。

「西方傳統和聲」系統運用在樂曲中,由於有更龐大的經典曲目與樂譜、歷經數百年已被系統化的和聲規則與音樂範例,多變的織度與伴奏方式,使得和聲的知識不單純只是和弦連接,而是包含背後龐大曲目中的作曲技巧,也因此其成為一般作曲者學習作曲的首要學習重點。再者,管弦樂的編寫最重各聲部之導進,若學習者沒下過一番功夫練習「西方傳統和聲」聲部導進的處理方法,會非常難寫多重線條的音樂作品,更無法藉此推演出創作上常用到的「對位」線條,反之,爵士樂團並不以管弦樂編制作為呈現方式,因此爵士和聲關注的焦點也較少在於聲部導進,而在東方國家的配樂市場中,使用到爵士和聲的機率更為稀少,僅形成另一種小眾文化的體系,只是很多人常誤把「爵士和聲」跟「流行和聲」想成同一件事,才有許多人學習配樂時,會以應該先學習爵士和聲,殊不知爵士和聲的理論系統其實頗為雜亂無章,很多不明究理的人往往在縱向和弦中打轉,卻不知道怎樣建構有方向性、更易於感動聽者的和聲進行、以及更動人的旋律線條、也無法學得利用多重聲部同時進行所帶來的音樂張力。

有些同學未來希望到國外學電影配樂,往往迷惑於到底應該從哪種和聲系統下手。以西雅圖電影配樂碩士班師資 Hummie Mann 為例,其多半使用「西方傳統和聲」來寫曲子,有時也用二十世紀非調性音樂的和聲,但並不使用「爵士和聲」,從該校畢業的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也是如此。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除了作曲者的個人偏好之外,也在於爵士和聲太過具有指涉性,只有在酒吧、舞廳的背景音樂適合,此外就其指涉性而言,也不適合與管弦樂的編制混搭配合。想出國念電影配樂的同學們,必須先釐清自己的目標,想學爵士編曲,應該去申請爵士編曲主修;想學電影配樂,那麼應該先把西方傳統和聲學好,以後再慢慢延伸學習。在美國,這些風格的範疇是分得很清楚的,film scoring 的系所方向,通常比較偏向古典音樂的延伸發展;jazz composition 則真正研究 jazz 的各種創作相關技術。兩種專業都是必須花多年的時間慢慢揣摩,但未來的創作的方向卻有可能完全不一樣。從嚴謹的和聲系統,開展至較為自由的和聲系統是比較正確的方向,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學習過程,因為和聲的學習從來不是「知道」理論,而是能真正「感受」理論的內容。若以申請學校為目的,音樂風格取向往往必受到審查人員個人偏好所影響,正所謂物以類聚,例如想申請西雅圖電影配樂碩士班,那麼同學們可以先聽一下 Hummie Mann 本人的電影配樂作品。其他學校的申請或考試也是一樣,申請者或考生可先去搜尋一下每個學校教授的作品,再決定和聲學習方向,但短期內想同時掌握多種和聲風格是不可能的任務,基礎未穩固就先想著如何才藝超群,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



Hummie Mann 運用「西方傳統和聲」創作的配樂


Hummie Mann 運用二十世紀無調和聲、以及後半段「西方傳統和聲」所創作的配樂


除此之外,好萊塢電影配樂大師無論是 Hans Zimmer、John Williams、James Roy Honer、Danny Elfman 都是以「西方傳統和聲」系統及其概年延伸運用來進行創作,因此如果同學們認為「爵士和聲」系統才是商用音樂的核心,實際上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多半是因為對於整個音樂理論的體系不瞭解之故,也因此有些人可能花了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練習僅佔商業音樂不到 10 % 的爵士和聲(台灣的配樂市場中,爵士音樂的需求更低於 5%),卻錯過了以「西方傳統和聲」系統為主的 90 %商業音樂市場,可說是事倍功半了。但如果您的學習順序是先學「西方傳統和聲」,再去瞭解爵士和聲,又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因為您先明確感受得到「調中心」、「調性和聲」,再去找尋一些背離穩定調中心的手法,等於先瞭解一件事的正面,再從反面去瞭解,那麼您對於和聲的掌握就會更深切而通透了,然而這通常已經不是學習一兩年的作曲初學者能力所及,而是一個專業作曲家才有辦法瞭解的世界。

西方傳統和聲要能夠內化成內心感受的一部分,需要非常多年的時間,多數音樂系器樂主修者都沒有這種能力,因此無法即興,雖然完整的理論的學習由資深作曲家與理論家指導,大約在一年可以達到一定的能力使用這些和聲語彙來作曲,但仍然是一項辛苦的學習過程。其實爵士和聲也是如此,光學理論沒辦法透徹,而是要分析與彈奏大量曲目才有辦法真正吸收到精髓並融會貫通,由於兩者都需要花不少時間學習與內化,也因此以哪一種和聲作為學習的起步,後續創作的風格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選錯方向則在配樂的道路上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先入為主的觀念,常常會引導人至跟預期不一樣的方向而回不了頭。另外,同學們也不要誤以為把和聲理論唸過一遍就等於通曉和聲了,因為紙上談兵與拿所學的理論來創作能感動自己的音樂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層次,也因此在尋找合適自己風格偏好的師資時,您也可以先要求師資提供其相關的代表作品,看看這些作品是不是能感動您的音樂,再來決定該不該跟某位老師學習,因為通常每個作曲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專精與偏好,創作時關注的焦點也不一樣。

和聲的學習終極的目標並不是把理論背熟,而是透過多年的反覆練習、廣博分析曲目、進而內化成音樂心靈的一部份,進而達到隨心所欲的運用卻能操弄聽者的情感,而這種能力若能有專業作曲家引導,才能事半功倍。



Hans Zimmer 使用西方傳統和聲以及民族音樂元素之配樂作品


若您還是無法弄清楚到底該學爵士和聲還是正統和聲學,那麼請您也可以觀察這些爵士和聲授課老師的專業工作,究竟是爵士音樂的樂器演奏者、或者是配樂作曲家,便可通曉一二,另外透過瞭解授課師資的作品與專案,也可以大概瞭解往這條路學習,最後可能會有怎樣的音樂成果。坊間 90% 的爵士樂理課程都是給演奏家學習的課程,授課老師也多半是爵士樂的「演奏家」,而不是真正的「作曲家」,這類課程的目的只是為了做爵士即興,但這種即興風格,並非商用編曲與配樂市場的核心,主要是這種和聲自由度太高、半音太多、旋律結構鬆散、調性浮動頻繁、曲式難以藉由調性而建立,因而難以被一般聽者所記憶,本質上只能算是一種即興演奏風格,但在台灣卻因為語言文字的誤導,讓人以為學流行音樂編曲或配樂就是應該學習爵士和聲,實在是一大誤解。最近回想起我念作曲碩士班時學習數位音樂的過程,當時正職電腦音樂剛開始在台灣發展、軟體音色也尚未出現,當時資訊不普及,我也跑去參加一位留日電腦音樂碩士的老師所開設的電腦音樂課程及錄音工程課程,因而認識了一個正職高中的年輕朋友,他有很多硬體器材,家住台北市電梯大樓,看起來生活寬裕,當時我常跟他借電腦音樂的講義來參考,因為他上過很多電腦音樂課程。他也在坊間的音樂教室參加某個著名老師所開設的爵士和聲大班課與編曲課程,但當時他雖然已經學了四年,作品還是很陽春,也沒有動人的音樂成分,我覺得非常訝異,因為算起來我比他還晚開始學作曲與理論,但他學到的音樂理論對我來說卻還是很粗淺。我認為多半是因為學習的方法有問題,死記一堆和弦進行公式、縱向和聲的色彩變化,卻完全抓不到功能和聲的原則與要領,也無法將樂理內化為音樂技能,看起來上這些大班課很便宜,但時間成本估算下去,卻是浪費很多時間,走了很多冤枉路,且還是得不到專業能力。另外也有一些人以為爵士和聲應用的層面較廣、學起來更快,但實際上配樂市場上的爵士和聲應用層面很窄、其少數的系統化的內容都是擷取傳統和聲的內容,其餘縱向和聲色彩的運用則是高度自由而無系統化的個人偏好,導致一開始學習和聲就是從爵士和聲開始的學習者,因為沒有接受過嚴格的、且真正系統化的正統和聲與聲部導進的嚴格訓練,未來創作的風格會受到極大的限制。若一開始走偏了路,由於已經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要再回去按部就班學習正統和聲與聲部導進的技術,其可能性幾乎是微乎其微了。(PS:奧斯卡得獎的電影配樂,鮮少有爵士音樂。令人回味的無窮的可歌的旋律,也絕非爵士音樂,因為這種和聲的本質已經限制了其應用的層面)。相反的,從正統的和聲與聲部導進開始學習,再延伸到九和弦、十一、十三和弦的應用、漂泊和聲、各種轉調技法,音樂也可以有很多的和聲色彩變化。就像下面這首久石讓的曲子,其實本質上是完全來自正統的和聲學與聲部導進的技巧,只是搭配了更多的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的應用而已。(這首作品一直是筆者的應用音樂之樂曲分析、音樂創作課程的私房教材之一)




綜合以上所述,該如何選擇和聲與作曲理論的學習方向,應該顯而易見了,原則上,從正統和聲學做完紮實的訓練與風格寫作,在慢慢透過聲部導進的原則延伸至變化和弦、浮動的調性或爵士和聲之嘗試,按部就班學習,才能真正達到學習目的。爵士和聲可以作為學完正統和聲之後的延伸學習,但如果本末倒置,那麼只會讓學習者事倍功半。

本中心的西洋正統和聲課程請參考:http://learnmusic-tw.blogspot.tw/p/blog-page_7675.html
本中心的爵士和聲課程請參考:http://learnmusic-tw.blogspot.tw/p/blog-page_7.html





9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請問老師您如何看待Danny Elfman、植松伸夫等這類學習經歷以搖滾為主的配樂家,他們的旋律及和聲運用相較於古典作曲家是不是有許多不同的思維用法。

composer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omposer 提到...

Danny Elfman 的和聲跟爵士和聲完全無關,反而非常接近古典和聲,和聲具有強烈的方向性與功能性,句法結構也很類似古典音樂,並以三和弦為主要的垂直音響 (古典音樂當然又比這類音樂更為複雜而華麗,只是一般人不一定能欣賞太華麗或複雜的音樂),在我幫學生分析的 Danny Elfman 的曲目中,有一首 1989 的 Batman,裡頭使用的就是古典音樂中的「漂泊和聲」的技巧,也有許多古典音樂技巧中的聲部導進的技術,我個人是頗欣賞 Danny Elfman 的作品,雖然他沒進到學院中,但我們很難知道他有沒有私底下學過傳統的和聲系統,就我看來,Danny Elfman 的和聲語法很成熟,也有許多借用自古典音樂中的和聲技巧。

植松伸夫的音樂相較之下,風格比較混雜,和聲也與爵士和聲無關,有時和弦比較偏向作為色彩使用,有些地方則又回歸到傳統古典音樂的功能和聲系統,儘管聽起來仍顯生硬或平凡。整體來看,其和聲語法較為「自由」、「隨性」,但仍以三和弦為主,至於是否悅耳,見仁見智,如果拿掉節奏的成分、及音色變化,純粹就和聲的使用技巧而言,我個人覺得他的音樂並不動人,在使用和聲張力的能力上,相較於 Danny Elfman 而言,遜色許多。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感謝老師的回答~

我在書中看到Danny Elfman他說自己都是自學的。

植松伸夫的曲子經過濱口史郎的配器感覺變得十分出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CB2DabJ04

composer 提到...

作曲自學是有可能喔,但是通常必須要有合適的環境,例如 Danny Elfman 有很好的音樂環境,因為他一直有機會在音樂劇場中演出,長久下來必然能得到許多實做與學習機會,如 wiki 所記載:「After dropping out of high school, he followed his brother Richard to France, where he performed with Le Grand Magic Circus, an avant-garde musical theater group. He was never officially a student at the CalArts; nonetheless, the instructor encouraged him to continue learning. Elfman stated, "He just laughed, and said, 'Sit. Play.' I continued to sit and play for a couple years." At this time, his brother was forming a new musical theater group.」再者,英語係國家要學習任何的技術,各種書籍都非常完備,自學不是不可能喔。可是他的音樂機緣,並非一般人都可以有。

至於植松伸夫的這首曲子,即使是加上炫麗的配器,也只有節奏的成分是讓人興奮的,但節奏的元素非常容易做,算是音樂元素中最容易處理的一面,因此許多未經訓練的商用音樂製作者,他們的作品無不仰賴強烈的節奏,來遮掩和聲與聲部導進上的缺陷。好的配器法的確有可能在音色上幫音樂本身裝飾得很炫麗,這就是為何當代的數位音樂有這麼多人都可以輕易從事音樂創作,因為有許多數位音樂資料庫的音色都非常華麗,讓人乍聽之下就忽略了音樂本身的內容,但不見得不能達到商業目的上的需求。然而,真正好的音樂需要耐聽,植松伸夫的曲子因為和聲處理比較失敗,能不能同一首曲子讓人重複聽都覺得好聽、或很感動就很難說。我個人是認為久石讓的曲子,重複聽很多次,仍然是很耐聽,無論改編為哪種編制(管弦樂或鋼琴獨奏),都仍然是好聽的曲子,即使沒有影像的支持,音樂被獨立出來仍然是很好聽,或許這就是音樂品質層次的差別。當然,品味也跟教育訓練有關,如果你讓一位音樂系的同學來聽直松伸夫的曲子,他可能覺得普普通通;但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植松伸夫的曲子還是會有人喜歡,至少您提供的這首連結,營造戰鬥似的氛圍的目的是有達成的。

結論是音樂的好壞是很難討論的,因為每個聽者的學習背景不同,造成品味也會不一樣,商用音樂究竟有沒有需要在達成被一般大眾接受的目的之外,還要成為「雅俗共賞」的作品,這個問題是很難獲得結論的。但我覺得商業作曲家仍應該盡可能以「雅俗共賞」為創作所要達到的目的,學習者把自己的音樂基礎按部就班的打好,才是比較務實的想法。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YJk 提到...

我記得john williams 是從爵士鋼琴起家的誒,但他的和聲感覺又跟爵士沒關係...

composer 提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4%E7%BF%B0%C2%B7%E5%A8%81%E5%BB%89%E6%96%AF
爵士音樂原本就是美國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所以在美國的爵士樂手以及學習者非常多,然而後來 John Williams 仍然轉向了正統的學院的作曲訓練,有可能是意味到爵士風格在使用上侷限,爵士的語言並不足以應付多樣化的情感表達,且爵士音樂基本上就是一個以演奏表現為主的音樂領域,非是作曲表現為主的音樂領域。